【下乡存稿】:1974年5月13日学习《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言 作者:老边


 

【下乡存稿】:

1974年5月13日学习《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言

在27连理论骨干队伍学习班中的发言。

《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一文,是马克思写的。文章分为四章。在第一章里,马克思批判了纲领的五个条文。今天,我把自己对马克思关于第一个条文和第二个条文的论述的理解,向大家做一汇报,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一)批判纲领草案

避开创造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而空谈“劳动”和“社会”的错误。

一、批判了纲领草案提出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错误观点。其要害是掩盖阶级剥削。(王朋批注:否。要害是掩盖了“阶级剥削”的根源,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

1、自然界、劳动与财富的关系

哥达纲领中写道:“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马克思明确地反对:“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强调了“不是”一词。那么为什么不是呢?难道我们不劳动就可以得到财富吗?马克思不是这个意思。马克思的意思是: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就是说,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成为财富的源泉呢?自然界。为什么?这就要弄清楚什么才可以叫做物质财富。物质财富,是一个社会所拥有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包括一切劳动产品和自然资源。譬如:拖拉机、房屋、钢铁、粮食、衣物,森林、土地、河流、矿山等。但这些东西之所以被称为“财富”,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就是说,都有用。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森林可以为我们提供木头制成为人们所需要的木制品,等等。不具备使用价值、就是说没用的物质,不能称其为财富。当然,在自然科学比较发达的现代,几乎找不到没用的东西,但是应当搞清,物质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假如有一种物质,它永远也不会对人们的生活发生某种效用,那么它就永远不能是人们的财富。(王朋批注:不甚同意)那么,使用价值是怎么来的呢?譬如说粮食可以吃,棉花可以织布,钢铁可以做机器,煤可以烧。这些都是自然界的功劳。人们的劳动只能是将这些物质加工制作,制成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懂得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马克思的话:“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而前面又讲到物质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

其实严格说来,就连人也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人的劳动力不过是一种自然力,人的劳动就根本离不开自然界。离开自然界的人连生存的条件都没有,哪里谈得上劳动呢?

那么,马克思在这里为什么强调自然界对于物质财富的作用呢?

2、人的劳动和自然界的关系

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动创造一切”,是包含了一个前提。这个前提,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劳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马克思说,只有包含着这层意思,“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才是正确的。这个前提是什么意思呢?譬如我们播种,手里拿着铁锹、土篮,把种子和肥料播在地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铁锹、土篮、锄头、种子、肥料、土地。如果这些统统都没有了,我们两手空空站在那里(严格地说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还哪里谈得上什么劳动呢?这里,铁锹、土篮、锄头等,叫做劳动资料;种子、肥料、土地等,叫做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加在一起,叫做生产资料。这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毫无疑问,都是自然界提供给我们的。没有木头、没有铁矿、没有最原始的玉米和猪,怎么能有铁锹、玉米种子和猪粪呢?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具备了相应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们从事劳动的前提,而自然界又是生产资料的第一源泉,所以人的劳动为自然界制约。

这些道理,在人们看来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没有提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而拉萨尔就是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前提偷偷地抽掉了。

那么,为什么拉萨尔要在纲领里把这个前提抽掉呢?

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从事劳动的时候,既然存在着必须具备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一前提,于是就发生了一个由谁去掌握它的问题。马克思说:“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能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这就很清楚地表明了:人进行生产劳动,创造财富,必须具备物质的前提条件,人在同自然界的关系中必须出于支配地位。也就是说,人要从事劳动,必须占有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也就是必须占有生产资料。

这样,就产生了谁去占有生产资料的问题,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这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工人、农民、奴隶之所以被资本家、地主、奴隶主奴役和剥削,就是因为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这是几千年来人剥削人的现象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否认自然界在人们的生产中的作用,就是要掩盖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一根本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之所以强调自然界作用的原因所在。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每个人都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占有生产资料,并为全社会提供劳动、创造财富。这就与几千年的剥削阶级社会有了根本的区别。

地主资本家说他们的财富是“劳动得来的”,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不占有生产资料,他怎么去劳动、拿什么去劳动?而纲领否认自然界的作用,就是否认生产资料的作用,使“资产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给劳动加上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实质上就是为剥削阶级辩护。

总之,马克思强调自然界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为了强调劳动所受到的自然制约,从而揭示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一决定社会性质的根本问题。纲领否认了自然界对创造财富的作用,就是否认了自然界在人们的劳动中的作用,从而抹煞了劳动所受的自然约束,掩盖了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掩盖了几千年来阶级社会中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遭受剥削的事实。从马克思的这个理论中,必然得出“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彻底改造地主资本家的私有制”这一革命结论。而从纲领的理论中,只能堕落进为剥削阶级辩护的机会主义泥坑。“是”与“不是”,一字之差,反映出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

我们学习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应当着重领会马克思有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搞清新旧社会的根本区别,认识林彪路线的反动本质,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接着,马克思退一步批判了纲领掩盖阶级剥削的错误。(念原文)这就是说,不管这句话的缺点如何,先把这个缺点放在一旁,那么也应当从这句话中得出革命的结论来。其逻辑是:既然说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那么一切劳动产品和财富就应当归劳动者所有。如果不劳动而占有财富,那就是剥削别人。“可是并没有这样做”,马克思说,“反而借助‘而因为’这个暧昧的字眼添上第二句话,以便从第二句话而不是从第一句话中做出结论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纲领作者本来愿意做出的结论,在第一句话中做不出来,所以就找了一个“而因为”的词,偷偷摸摸地、不光明地把本应做出的革命结论掩盖过去,并把第二句话引出来,以便从中得出他那个错误的结论。

这个手法显然是卑劣的。马克思的这一揭露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纲领的机会主义实质。

马克思的这一段话又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对第二句话的批判。

二、第二句话是一句空话。除了反映出纲领作者思想上的混乱外,什么也看不出来。

纲领作者在第一句话中刚刚谈到“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根源”,就是说,任何社会都离不开劳动,但他马上又反过来说,“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就是说,任何劳动都离不开社会。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那么,这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哪种是正确的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社会都离不开劳动是正确的。这里讲的某种意义,就是前面提到的“具备了相应的生产资料”这一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一切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想想,如果我们都不劳动,还能生存下去吗?而实际上,如果没有劳动,我们恐怕还是一只猿猴呢!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劳动,是劳动创造了社会。而纲领的作者在谈到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时,却避而不谈这一点,反而暧昧地说什么“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才是可能的,就是说好像有益的劳动是在人类进入社会以后出现的。马克思按照这个逻辑推理,“那么同样可以说”,无益的、甚至有损公益的劳动(譬如毒品工厂、细菌工厂等)也是社会造成的,而这种观点正是卢梭的观点。卢梭是十八世纪的一个法国人,他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就认为人类的劳动及其有益的和邪恶的作用,是因为社会出现以后才发生的。就是说,人类是先进入社会,后学会劳动。有益的和无益的劳动是社会造成的,而不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

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前面讲到,就连人类本身从猿进化而来,都是劳动的作用,怎么能先进入社会、后学会劳动呢?另外,就连人类组成社会本身,也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无数的劳动(有益的和无益的),受自己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所支配。这种规律在人类进入社会以后才体现为劳动的社会性。怎么能说蒙昧人进行着有益或无益的劳动是被社会决定的呢?纲领的作者讲劳动只有通过社会才可能,显然是重复卢梭的荒谬观点。所以马克思说“可以抄袭卢梭的全部著作了”。

另外,“有益的劳动”这种说法也是不科学的。所谓有益的劳动,实际上指的是能产生预期效果的劳动。譬如,蒙昧人用石头打死了一头野兽、防护自身,我们现代人种植粮食用来充饥,等等。所以这里应当用“生产劳动”这一科学概念。

总之,这句话自相矛盾,用词不当,错误充斥,并与第一句话没有任何联系。

那么,纲领的起草人为什么要说这样的一句空话呢?

三、纲领起草人讲第二句话,是为了要得出一个结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的一切成员。”而这个结论只能使党堕入为地主资产阶级辩护的泥坑。

既然劳动所得应当属于社会,那么就要首先满足社会方面的需要。所谓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政府,因为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机关”;第二个方面就是满足各种私有者的需要,因为在剥削阶级社会里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剩下的才是单个工人能够获得的劳动所得。具体来讲,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要满足资产阶级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的需要;其次要满足资本家和地主的需要;剩下的才给工人。换句话说,就是被地主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剥削后剩下的部分才是工人的。这时赤裸裸的资本主义辩护士的论调。在一个工人政党的旗帜下怎么能写上这样一个“在一切时代都被当时社会的捍卫者所承认”的纲领!

上面讲的三点是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第一部分第一段的批判。接着,马克思针对哥达纲领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两点互相联系的论断和从这两个论断中必然得出的结论。

第一,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这里突出强调了创造财富的劳动的社会性。什么叫社会的劳动?社会的劳动,就是劳动者在对自然界改造利用的过程中,以团体社会为单位,共同进行生产劳动。生产者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互相依存、互相合作。譬如播种,有人挖坑、有人点籽、有人撒粪、有人捣粪,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的方面也是如此。有人做工、有人种地、有人盖房子、有人开汽车。这些劳动者既分工又合作。这就是社会的劳动。那么,社会的劳动怎样成为财富的源泉的呢?

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很低。当时的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仅仅能够用来维持自己生活的最低需要,没有多余的产品。但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劳动规模越来越大,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互相协作越来越密切,从而使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这样,就有一部分不是最直接需要的产品(用马克思的话说是“那些其使用价值不属于最需要的范畴的产品”),有了剩余和积累。这部分剩余和积累就是最初的财富。可以看出,只有社会劳动在有了分工协作,也就是说在劳动的社会性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生产才能发展,财富才能被创造出来。所以说,社会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为了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做了一个假设。假设一个孤立劳动的人具备了物质条件,他至多只能生产出维持自己生活的产品,但根本谈不上剩余与积累,所以也就谈不上创造财富。

至于说社会的劳动是文化的源泉,大家都比较明白。人们在原始的劳动中有了交流思想的需要,于是就有了文化的发展。一个人如果脱离人群、脱离社会,就不需要也不可能交流思想,不会有语言、文字,更谈不上创造文化了。

第二,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社会的出现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劳动的社会性必然导致的结果。上面谈到,社会的劳动创造了财富,但随着财富的出现,人类就进入了阶级社会。这部分多余的产品,一开始就被原始社会的首领占有。这些首领就可以自己不劳动而依靠这些财富生活。他们就成了最初的剥削者。这就导致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瓦解和阶级社会的出现。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财富日益增多,占有这些财富的人和不占有这些财富的人之间的差别也就越来越大。这种差别就是阶级差别的开始,也就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开始。在以后的几千年中,劳动的社会规模不断发展(规模、分工、协作),财富不断增多,这就必然导致劳动者和剥削者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越来越增加,剥削者的财富和文化越来越发展。马克思把这一规律称为“到现时为止的全部历史的规律”。显然,这个规律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但成为不可避免的,而且越来越尖锐,从而必然得出革命的结论。

第三,从以上两个论述中必然得出的结论。

因为人们的劳动只能是社会的劳动,而这种社会的劳动必然导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还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已经为自己的被推翻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所以,下面的结论就是必然的:工人能够并且不得不铲除这个社会祸害。

这里指的物质条件,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力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这一基本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使封建社会的个体生产和自然经济,变为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另一方面,它使生产资料集中在人数甚少的资本家私人手里。这个矛盾表现在个别企业中就是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全社会中的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生产能力无限增长的趋势和社会购买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个矛盾的阶级表现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造成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严重地破坏着社会生产力,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使无产阶级在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或寄生的、垂丝的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更加激化,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这里的理论很深、很广,我也讲不好。但大家对这个基本理论一定要搞通。

这里指的其他条件,是无产阶级觉悟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斗争策略也不断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巩固和发展,马列主义理论的日益深入人心,这些都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上述这些,都是每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当而且必然做出的革命结论。但是纲领作者却不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去揭露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实质性问题,反而空洞地谈什么“劳动”和“社会”,这就必然陷入机会主义泥坑。

马克思最后指出:“实际上,把整个行文和内容都不妥当的条文放在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要把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作为第一口号写在党的旗帜上。”这就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纲领的机会主义实质。行文不妥当,指的是前后矛盾,不合逻辑;内容不妥当,指的是废话连篇,“差不多每一个字都是应当加以批判”。

总之,我们学习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应当着重搞清这样几个问题:1、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决定社会性质的根本问题,是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这样才能搞清新旧社会的根本区别,更深刻地认识林彪搞倒退、搞复辟的反动本质,坚定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2、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出现人剥削人的现象是必然的,出现贫富之间的两极分化也是必然的,因而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奴役的悲惨境地是无法改变的。这样,我们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为剥削阶级的私有观念迷惑,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3、无产阶级的胜利与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真正清楚地认识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真正认识到我们肩上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

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替代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


后记

在存留的资料中,有几份“块头”比较大的文稿,是对某篇马列原著的学习体会,用于27连理论骨干学习班。其内容,在今天看来乏善可陈,但之所以辛苦地全文晒在这里,是要将这些原始资料存留于世,以展现我们当年下乡生活的一个侧面。

那时,学习马列原著的确很用功。我现在还保存着若干本学习笔记。有了这些学习基础,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归纳整理,用于工作。另一方面,无论今天及以后怎样评价这些内容,其学习过程,对于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归纳能力、文字能力,在当时都很有帮助。从这个意义上看,当年的原著学习,也可以看作语文学习、历史学习及政治理论学习。

从这篇资料可以看出,我们当年曾经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以加深对革命理论的理解。我们当年信奉的革命理想,还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


老边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06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