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众传媒对广东地区大学生的引导——以“抵制日货”为视角 作者:知青记者


 

谈谈大众传媒对广东地区大学生的引导

                     ——以“抵制日货”为视角

采访人: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邱铃铃

被采访人:知青记者

知青记者按:最近,常有各地的大学生为完成校内作业采访我。只要抽得出时间我总是尽量满足他们,且视为一种责任。但我又担心误人子弟,下面是一次采访的内容,我的回答是否有误,请朋友们指教。

邱同学所写的“采访的思路”:

随着大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传媒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我们研究媒体对大学生有什么引导作用?又是怎样引导大学生的?媒体对大学生的引导程度和效果怎么样?最终探讨大众传媒应该怎样来引导大学生。我们选取“抵制日货”这一事件为视角。各类媒体对这一事件有不同报道、不同评论,而大学生在看到媒体的各种报道后对“抵制日货”这一事件的看法会产生什么变化?我们通过对这一变化的研究来分析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并从引导的效果来探讨大众传媒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大学生。

邱同学的问题和我的回答:

问题一:您认为传媒应该把大学生往哪个方向引导?或是应该达到怎样的引导效果?您可以就“抵制日货”这个事件来谈谈。

答:在新闻学里面“引导”这个概念本不该出现,因为传媒是信息传播的工具,而不应该是事实或观点引导的工具。引导不引导不是媒体应该干的事情。即便有人愿意引导,也应该在充分披露所有的(无论是他喜欢的还是他不喜欢的)信息——这里所谓“信息”主要是指“事实”,其次是指“观点”——前提下进行,否则就是片面性的“引导”,甚至是欺骗性的“引导”。

问题二:在日本“购岛”事件发生后,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高强度的报道,请问在您看来,有些媒体是否存在借钓鱼岛事件煽动民族情感,同时提高自身点击率的现象?您认为媒体的报道有时会不会过于主观,存在某些倾向性?(参见第3页附件)

答:您说的这种现象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很严重,那是极其错误的。这主要出现在一些“主流媒体”中,最为典型的是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它们不仅表达了错误的观点,还根据这种错误的观点选择性地披露事实或扭曲事实。但是他们这样做的动机不仅仅是增加点击率或增加报纸销售,而是为了取悦官方。换言之,媒体错误引导最重要的责任者不是媒体本身,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至于底层民众的所谓“民族感情”,很大程度上是误导的产物。

问题三:我发现对于“钓鱼岛”和“抵制日货”事件,网上有很多较偏激的评论容易煽动人们的情感,而媒体报道大部分是对事件本身的单纯报道和传达国家的态度,而真正有评论性质或者是能起到引导大学生作用的文章很少,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在我看来,在反日方面,网上提供的信息与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差不了多少。很不幸的,这种视角单一、连观点都高度统一的信息都是“引导”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唯独在网上,或主要在网上,才出现了“另一类信息”。譬如,钓鱼岛原先与中国有更大的关联性,但二战后根据国际条约由美国托管。而且,根据另外的国际公约,存在领土争议的岛屿终将属于实际控制的国家,为此日本才不断地加以控制,并在去年有了购岛之举。其实,在习惯选择性披露信息的中国,这些未被官方选择的、不为人注意的“另一类信息”是很重要的,它呼应了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原则,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事实真相。人所周知,只有全面了解了事实真相,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至于抵制日货,这当然是一种反制日本的好方式,但我认为不可滥用,而且一旦用起来,官员应该带头。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官员,口头上反日或反美,行动上却相反,如大量购买与使用日本车,或者将大量贪污所得存入美国银行,并让家人移民美国。对于这些,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问题四: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历史教育中日本侵略的历史占有很大分量,这让很多大学生都有“仇日”的心理。而大学生血气方刚,比较容易受到非理性言论的煽动,采取一些针对日本的偏激行动。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应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使他们正确对待有关日本的问题?

答:不必“引导”,只需披露所有的信息,并任由人们自由地甑别与评判。应该相信人们的理性,相信他们在多元的信息面前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譬如,应该将能够正视历史的那部分日本政客的情况告诉大家,将日本这些年来经济上援助中国的事实告诉大家,当然,也应该将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那部分政客的情况告诉大家。日本二战后已是一个多党制的民主自由的国家,他们的政客各有各的观点,不是我们这样整齐划一的,我们应该在这种大背景下认识日本的政客,不可动辄将他们等同于日本。

我认为,中日建交之初中国领导人的态度是正确的,那就是——把那不愉快的一页翻过去。我认为,侵略中国的不是当代日本人,而是他们的爷爷辈,一味地让当代日本人背负他们爷爷辈的历史包袱是不公平的,也对中日友好不利,对“向前看”不利。当然,根据我得到的信息,我认为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是存在,日本发动这场战争是非正义的,中国军人尤其是国军对日本的坚决抵抗是正义的,是可歌可泣的。遗憾的是,国军对日本的抵抗一直被中国人自己所屏蔽,所贬低,这也是民族之耻,甚至是更大的民族之耻。因为内敌滋生,外敌才得以侵入!

问题五:部分媒体在网站上开设了微辩论,其结果都是抵制日货的占多,并且言论比较偏激,渲染了一种不理智的氛围。您认为这是一个为大学生提供理性分析的平台吗?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渠道来引导大学生的思考?

答:这个问题的回答前后已经涉及,不赘。

问题六:现在的影视作品,比如电视剧,抗日题材都占了很大的比重。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这样会不会使人产生一种畸形的爱国主义或是对待渉日事件的更加不理性的态度?这是一种正确的引导吗?如果不是,怎样才是正确的引导?

答:这是肯定的。假如这类文艺作品很虚假,很肤浅,便无助于人们认识这场战争、这段历史以及中日两国人民普通人性的真实面貌和深刻内涵,也无助于国人正确认识自己,而只能简单地增加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仇恨心理和弱者心态,于国家于国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于世界和平并没有多少助益。也许,这正是火中取栗的利益集团所需要的吧。

问题七:针对同一事件(比如抵制日货),媒体可以传达社会各界的观点,如在金融、经济、法律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可帮助大学生较理性看待问题,或是引导大学生进行思考,但可能由于一些观点的呈现形式、方式有些枯燥,或是没能很好的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架构,让大学生较难理解,导致大学生对这些专业评论报道不感兴趣,这样会减弱媒体的引导效果。请您谈谈有没有什么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呢?

答:我觉得不能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而应该从更高的角度,如中国民主化与世界和平等等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附件:

问题三相关报道:

①钓鱼岛事件后,央视新闻1+1呼吁“抗议,以经济的方式来抗议”,主播董倩更是用数据说话,公布了网上调查的结果,其中,不购买日本产品的理由是“以此作为对日本政府的抗议”超过了九成。

②日经中文网9月18日刊登我的《中国抵制日货的可行性》一文激怒了很多读者。“浮躁的中国人抵制不了日货,如果想彻底抵制日货,中国只要加强自身实力,能够生产日本所制造的所有产品就行。”③《环球时报》社评(《准备与日本打“连环反制战”》,该报9月20日则讲:“中日一旦发生‘连环反制战’,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损失不会比日本社会的损失更大。……日本技术的优势,遭到中国市场优势的平衡,而且市场作为报复工具,比技术工具更容易立竿见影。”看来,经济依赖度既可以作为不赞成“抵制日货”的论据,也可以作为痛打日本的武器。不过,这么争大概是争不明白的。实践是检验假设的唯一标准,要不,干脆抵制一回试试?

④VIA南方周末“谈谈抵制日货”不过“抵制日货”还是不妨试一试。《环球时报》另一篇社评(《中国不会因海上摩擦笨重跌倒》,该报9月17日)说得好:“中国要想在本次冲突中‘不输’……中国民间对日本的抗议活动须有序进行,期间不发生日本人遭袭击、其财产遭损害的情况。”(作者吴澧为旅美学者)

⑤日货在华销量大跌央视三个频道停播日企广告3天.

                                                             2013-02-04


知青记者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38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