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随笔】:不被理解的孔子 作者:董学仁


 

【哲学随笔】:

不被理解的孔子

国学渐热时,朋友办了国学班,找我作临时班主任。课间有学员问我,读孔子要看哪些著作。我打量他一眼,见他二十多岁,就说,现在还读不到真正的孔子,过了五十岁再读吧。

读孔子需要一个完好的注释本,现在还没人写出来。

孔子使用的文字,是古代文字,现在已经死了,当时是活着的。

比如《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学习的繁体字是“學習”。如果你找到图画一般的篆文,也许会接近它的原意。在第一幅图画里,“學”的下部是屋子里的优秀的人,上部是那个人举起双手,双手之间是天地间的精奥和道理。第二幅图画里,“習”的上部是两只鸟的翅膀在比翼飞行,下部是鸟儿发出歌唱般的鸣叫,合起来指的是两只鸟的飞翔与歌唱,引伸为人与事物经过接触和理解,并且达到优越状态。

在当初许多能够表示人的文化活动的字词里,孔子选择了“學習”二字,教诲我们的是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做一个优秀的人,就要冲出你所在环境的局限,掌握和拥抱天地自然与万物间的精华理念,就要与你所学的东西,成为一起飞翔、一起歌唱的快乐朋友。

古人说半部《论语》平天下,还真有这样的事情,北宋一位大臣,辅佐太祖治理天下,只用半部《论语》就够了。其实,真正读懂了《论语》第一句,也会提升中国读书人的品质。

孔子之后的几千年里,古代文字渐渐死去,人们渐渐离开了孔子指示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式。在把“學習”写成“学习”之前,我们已经不会学习了。

孔子讲学的年代,使用的词语和句式,他的弟子们还可以听懂。他们能听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女子”,指的是母亲怀抱着的幼儿,听懂那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离不开母亲怀抱的小儿,才与那些低俗的人一样,使人感到难以伺候。这句话,比较温和地批评了感情、理性和意志都不成熟的人,而不是像我们以往的解释,成了对一切女性的公开侮辱。

他们也能听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作为成熟的民众,要约束统治者依照民众的意愿执政,而不是让那些人仅仅知道民众的想法。当然,他们不会诬蔑孔子,说他提倡的是奴役大众、蒙骗大众的思想。有那种想法的人,不是人类里的贤哲,而是人类中的败类。

实际上,孔子哲学思想的深处,是对人的肯定,其中包含着大众。他非常在乎人的生命权,马厩失火后,第一句话是问马夫怎么样,而不是先问家里的马。当得知有人用“人俑”做殉葬品时,他痛骂这些人该断子绝孙。

他的哲学核心,是《论语》中反复出现的“仁”。这个字只有四个笔划,左部指示的是人,右部两个横划指示滋生万物的天地。这个最美的古代汉字,说的是一种真、善与美的境界:人与天地平齐,相互尊重;人与天地合一,相互包容。弟子们觉得很难理解“仁”的境界,几次向亲爱的老师询问,“仁”是什么。孔子也不说“仁”是什么,每次都举了不同的例子,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告诉弟子,哪些达到了“仁”,哪些接近了“仁”。

我想再加重对“仁”的描述:“仁”以人和天地的自然和谐为本。

孔子的不足,在于他全部学说的开创性,大都建在描述之上,缺少思辨证明,留下被误导的可能。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两千年学者心中只有一个孔子,被误读和歪曲的孔子。孔子去世后不久,有过夏商周早期联邦文明的中国,进入了大秦帝国开始的专制时代,那段岁月持续两千多年,有足够的需要和时间,修改对孔子的全部解释,任意涂改,颠倒黑白,使他的学说为专制主义效命。自汉代以来的中国学者,差不多集体参与了修改孔子的工作,毫不光彩地成了愚昧迷信、野蛮专制的维护者。

无论是两千年里被尊崇的孔子,还是一百年来被诋毁的孔子,都不是原来的孔子。

这些年来,我们远离了孔子,其实是远离了经验,远离了常识,远离了逻辑,远离了思想,远离了现实,远离了超越。


董学仁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72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