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儿 作者:海若


 

生命的意义

       ——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儿?

(一)

最近中考、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大学生、研究生们毕业离校。我在大学工作,又当了爷爷不久,常有亲友向我咨询学生填报志愿事宜,也有人和我讨论,如何让小孙儿从小打好基础,将他培养成我家第三代杰出人才等等。自然而然地,耳朵里又经常听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话。

几年前刚听见这话的时候,觉得颇有些道理,就像“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样深得人心的告诫,无非是让家长们和社会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投资。不过,当到了各种天才儿童培训班,婴儿早教、超早教机构,连推销婴儿保健品的商家都在用这句话打广告的时候,我才越来越觉得这“起跑线”一说是忽悠人的了。

我也由此想到两个问题:

一、从生命开始,到长大成人究竟哪个时期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二、如果不幸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以后还有木有机会赶上或超过同伴?

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我是学医的,知道从优生优育角度说,影响一个人相貌、健康、智力甚至寿命等方面,父母乃至祖先都有遗传影响。所以起跑线恐怕就不在中小学、幼儿园、婴儿早教、胎教等时期,似乎应该定到父母或上溯更早的祖宗那儿去了。因此,在起跑线上的输赢其实就没啥意义了,因为我们隔壁邻居的孩子在出生之前,恐怕都已经输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毕竟绝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子女,都无法选择龙种凤胎优良基因。所以大谈起跑线的人,根本就是大忽悠。

既然第一个问题是个陷阱,第二个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为对一般老百姓,这才是更为实际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考虑得比较早。我刚当中学老师时,就很关注后进学生(就算是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小心输在某条起跑线上的那些小孩儿),希望通过启发他们的自信,帮助他们成才。

我常常用古今中外的例子来激励学生。

就从近处说起吧。前年春晚,草根歌手“旭日阳刚”正在电视里声嘶力竭,吼叫一般地唱着《春天里》,我突然发现那位满面胡须的王旭像极了一个人。这人的身世也和王旭很像。他出身低微,9岁时就死了母亲,15岁时还认不完26个英文字母,后来才读了不到一年的书。他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却自强不息。后来他从农村跑进城,当了农民工。再后来没像王旭一样上春晚当明星,却当了第16任美国大总统。再后来被史学家们评为美国五名最伟大总统之首,排在美国首任总统,被誉为“战争的第一人,和平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华盛顿之前。他,这位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就是林肯。

另外一个人,我当小孩时印象极深,因为我在小学时就看过他的自传体三部曲连环画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后来看了电影,再后来又看了小说。大文豪高尔基5岁丧父,后随母亲寄居暴君一般的外祖父家。他只上了两年学,11岁被外祖父赶到“人间”混饭吃。他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备受生活煎熬,受尽欺凌、侮辱、愚弄、毒打和陷害,尝尽了人间艰辛,认识了人性丑恶。

还有不少大器晚成的中外名人,如只读过半年村学,木匠出身的中国画大师齐白石,“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8岁才上学,仅三个月,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勒令退学的发明家爱迪生。

这都是些在政治科学文学艺术方面有卓越成绩的人物。不过要说对孩子的期望,天下父母们其实都心知肚明,能成为名人的毕竟是少数,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生活才最重要。

健康快乐是否也有起跑线之说?我家老父亲就是一个最好例子。他排行老三,出生时身体就特别虚弱。父母对他的最大期望就是无病无灾地长大,所以给他取名为“寿康”。他十来岁上中学体检,医生告诉他,心脏有严重杂音,估计活不到30岁。19岁时,因抗日战争暴发,家乡沦陷,随难民入川,一路饥寒交迫,几次险些丢了性命。他参加革命早,出生入死,20来岁当了川东地下党,成了江姐的战友。重庆解放后,一直在教育部门工作,经历多次政治运动,个人和家庭历尽坎坷,健康状况一直不好,多次因病被送去疗养院休养。因为知道自己健康状况差,他一直重视身心健康,乐观知足,坚持太极拳和气功之类体育锻炼,最后竟活到95岁高龄。临终昏迷前一天,他还给儿女们讲笑话。他真算是同辈人中健康基础最差,结局却最好的赢家。

起跑晚,后来居上的故事还有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的佳话。至于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岁的孙悟空遇唐僧搭救,赴西天取经,修成正果;超级剩女白素贞一千多岁才与许仙相识,收获无怨无悔的真爱,就是流芳百世的美丽神话了。


(二)
     ——兼答博友小莫米

《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儿?》博文发表后,博友小莫米专门写了一篇《为了淋漓尽致的回复海若爷爷》,对我提出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她是一名生于80年代末尾,90年代开头的大学生,她的观点颇能代表相当部分的80后及90后年轻人。她从亲身经历出发,列举的例子真实可信。对她的博文仔细阅读以后,正如忧者无忧博友评论,她的认真思考与坦诚相见让我十分欣慰。她的写法比较自由,我对她博文的主要观点略加梳理如下,我十分赞同的部分,还为她补充了一些证据。

作为对她热情参与的回报,我也就她的观点再次提出个人看法,作为答复,并与朋友们分享。

根据我的理解,小莫米文中主要观点如下:

一、人们目前衡量人生输赢的最终标准集中在金钱与权力。起跑线一说也由此而生。

1、由此标准出发,家长或老师给孩子设定了一条莫虚有的起跑线。马拉松长跑的过程大家不太关心,即使超过孩子极限,把他们彻底累垮了,家长和老师也是愿赌服输。大家最关注的只是结局----孩子今后能否发财或当官。人们就这样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们参与并不公平的竞争,企图击败对手,成为赢家。在一些思想偏激的家长和老师诱导下,孩子为了在残酷竞争中胜出,小小年纪已经成为心理阴暗,人性冷漠,与同伴勾心斗角、甚至不择手段打击对手(为了战胜对手,完全违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常常采用不良手段,就像赛跑运动员服用兴奋剂,足球运动员有意将对方主力踢伤一样,不良竞争直接套用了动物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近年来,几所顶级名牌大学校园投毒案不断可见一斑。)

2、目前教育体制仍然未脱离“学而优则仕”的导向(只是此处的“仕”,还可用“富”或“名”代替)。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帮助他们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以后进一步获取钱、权、名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一些学校和家长片面强调学习知识能力,特别是应试能力培养,严重忽略道德品质、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的培养。(钱理群曾尖锐批评北大,“培养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资中筠拒绝出席清华大学一百周年校庆,宣称:“已经不认同现在的清华了,我觉得已经面目全非了。清华现在变的非常势利,向权力和财力聚集。现在的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招天下英才而毁灭之,这是伤天害理的事情”。这样的恶果不仅仅是校园内庸俗学风泛滥,学术腐败盛行,而且为日后埋下祸根,当这样的学生离开学校,将会对社会造成更大危害)

二、我的总体印象,小莫米不仅仅讨论了孩子的人生是否有起跑线,已经严肃地提出了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大问题-----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希望下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最后,关于人生起跑线和终点,小莫米的回答比较简略:人生没有起点或终点,也没什么输赢,遵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做真正的自己才最重要。

针对小莫米的上述观点,我有以下几点看法供讨论:

一、什么是孩子的培养目标?我同意一个相当传统,似乎有些古老的提法:“德智体全面发展”,目前仅仅将智力(学习成绩)作为考量孩子的指标是片面的。高尚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不能通过现行的教育方法培养,更缺乏客观、科学的考量指标进行评价。青少年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目前存在严重问题,而这些尚未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我不同意人生只有一条起跑线,但是我赞成终点的说法。如果把一个人在社会上创造财富多少,掌握权力大小作为终点标准,显然是错误的。终点评价应当包括事业、健康、品德三方面。

我不憎恨金钱和权力。我同意把财富和权力作为考量个人能力大小在从事职业方面成功与否的某一方面指标。这里不妨套用“红、黑、黄”三道说法,“红”代表从政,林肯当上美国最伟大总统可以作为他从政能力的评价指标,但并不能说,到死只是一个好县委书记的焦裕禄不是他从政生涯的好终点。“黑”代表学术研究,当上中科院院士固然是代表学术成就的指标,但是一个到退休都没能获得高级职称,却得到广大学生爱戴的大学讲师或中小学幼儿园老师,也是一个老师的好结局。“黄”代表经商或实业,比尔盖茨是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造福桑梓的农民企业家同样很好地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在一个人从事的事业方面,不管是“红黑黄”,最终能否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起跑线并不重要,但是终点是可以考量的。

健康方面的终点指标比较明确。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均完好,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健康人。

道德品质方面的终点指标可能会更难考量一些。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不为人知的隐私。但一个热爱人类,对生命有敬畏之心,正直善良,积极乐观,得到亲友们以及同事同伴们喜爱和信赖的人,应该离合格指标不远了。

二、我对“人生起跑线”的看法:

1)人生或许有起跑线,无法固定在哪儿,赢了不能保证处处赢、永远赢,输了以后还能赶得上;2)人生旅途一定有终点,考量指标因人而异,成功可能有大小,但与幸福快乐的生活无关;3)培养孩子的目标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缺一不可。

谢谢小莫米。不当之处请批评。

附小莫米的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2265228783


(三)

最近,自己一时心血来潮,写了有关孩子起跑线的两篇博文,没想到受到一些朋友的喜欢和鼓励,被不少博友转载和收藏,还有三位博友专门为此话题写博讨论。自古文无第一,只是文人弊帚自珍而已。大半年时间,我写了数十篇博文,有的自己还比较满意,而这两篇却恰恰不是太满意的。因为我儿子早已成人,学习、工作都已经稳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已没有切肤之痛,平时也不是特别关注,写起这方面的文章就有隔靴搔痒的感觉。为什么反而会在博友中有较好的反应?

我仔细阅读了朋友们的留评,回访他们的博客,发现很多都不是出于客套,而是真正关注拙文,他们多数是学生家长。家中多有高考儿女或若干年内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女。

这几天高校正在陆续公布录取新生名单,和往年一样,又到了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时候。从一些家长的博文中,我看见他们纠结郁闷、焦虑烦躁、寝食难安的痛苦。想起以前有朋友提起孩子“不争气”时,那种急火攻心,五内俱焚的情景,甚至还有个别家长操之过急,将儿女逼疯逼死的惨剧发生。我这两篇文章,不经意间涉及了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触及了他们的痛处,大概这就是他们愿意关注的主要原因吧?

对朋友们的用心赐评和“小莫米”、“听广播学外语”、“雪__岸”三位博友的相关博文再次阅读,我收获甚大。梳理一下,有以下几点启发:

1)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提法,大家都是反对的。在一个拚爹时代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竞赛全无公平性可言,起跑线的说法只能误导家长和孩子,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而这种谬论得以萌发及广泛流毒,现行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

2)对于我列举的出身低微,却自强不息,获得成功的例子,大家是喜欢的。我猜想,因为大家都希望儿女能够从这些成功人士那里获得正能量,树立人生榜样吧。

3)由起跑线出发,朋友们的讨论已经不仅限于孩子高考成败,更涉及人生终点,人生目标和方向等问题。大家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有不同见解。

对人生方向,或者说生命的意义,也是我常常困惑的问题。从少年时期天天读“老三篇”起,我就对人生意义很茫然,直到现在仍然没完全想通。在博友们的启发下,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借此机会再与朋友交流。虽然已经渐渐脱离了起跑线的讨论,但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

李银河在她的《以温柔优雅的态度生活》一书中引用名人名言:“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是可耻的。”我几年前第一次读到此处时,大惊失色,羞愧难当。因为自己就是穷忙了大半生的一介穷儒。以前还以“天道酬勤”来安慰自己。自己整天像工蜂一样,有始终做不完的工作,却从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李银河还说“我的人生的全部内容只是采蜜。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情感生活,我只要那一点点精华,最美丽的,最舒适的,最诗意的,最适合我的。活着,就享受所有这些感觉;死去,就告别所有这些感觉。这就是我的生活的全部意义。”毕淑敏和李银河一样,也认为“生命本无意义”。但是毕又说:“生活本来是没有一个意义的,所以需要你为自己找到一个意义。”据我理解,中国人受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影响最大。这三家的人生观就有很大不同,视世界为虚无者如佛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追逐名利者如儒家:“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提倡清净无为,顺其自然者如道家:“无为无不为”,“上善若水。”拿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吧,年轻时深信伟人提倡的斗争哲学“与天、与地、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认为生命“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也曾将偶像保尔的话作为座右铭:“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所以我们似乎受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的影响更大一些。

即使今天的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已经有很大差异,人生目标有多种选择,大多数人还是不愿像苦行僧一样,整天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地工作。很多人都在做着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的美梦。

问题是,为什么在到处都充满不公平的人生竞争中,绝大多数无爹可拚的人们还是要像赌徒一样前赴后继地参赛,愿赌服输?在客观上,也给“起跑线”的忽悠者们提供了庞大的市场。

我想了很久,得到的答案是,我们这样做,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为了温饱,为了过上那种温柔优雅的生活。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本能,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如食、色性也之类。所谓“不为五斗米折腰”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我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饿过饭,亲眼见农村同学活活饿死。我明白,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时,很多凡人不仅可以为吃一顿饱饭而折腰,甚至可能铤而走险,不惜丢命,或者做出更多出卖尊严的事儿。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我们或许身为低贱,却偏偏心比天高,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总渴望奇迹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我们不得不参与不公平的竞争。再说啦,要想过那种温柔优雅的生活,首先得让肚皮吃饱才行,人是铁,饭是钢呀。

另一方面,是因为爱。爱父母、爱亲人。

这是父母、社会给我们的教育?还是马斯洛老师的理论-----“归属与爱”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不管儒、道、佛,还是基督也都提倡爱。也许爱父母、爱亲人还是本能吧?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禽兽尚知报恩父母,何况人呢?不少冷血杀人犯临刑前,思念母亲,希望来世对父母尽孝,也是一个证明。为了父母、亲人,再怎样特行独立的同学,往往也很难逃离世俗的价值观。为了获得世人公认的成功,为了让父母能够因为自己在外面抬得起头,我们不得不咬牙参与竞争,即使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可能最终碰得头破血流,输得一无所有。而父母们则因为亲身经历,知道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则富、则贵)还远远没有过时,他们期待我们通过十年、二十年寒窗,掌握知识来改变命运。

我想这或许就是众多家长不得不将儿女送上那条布满荆棘的漫漫求学路,参与危机四伏的竞争,而儿女们虽然心不甘,情不愿,最后却只能接受家长的诱导或强迫,像刘翔一样,背负巨大压力,义无反顾地踏上跑道的原因吧?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儿女,恐怕都很难预料:在前方,等待着儿女的,是致命的跌倒还是侥幸的超越,是赢来举国欢呼还是万人唾骂?

                                                            2013-07-26


海若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51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