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方征战的军人 作者:林子


 

【滇西笔记】:

在远方征战的军人

终于到了那个地方,已经是公元2006年了。

一次抗战之旅。

女儿在兴致勃勃地给朋友回电话。年轻的声音在空旷静谧的树林里回荡,清亮好听,又有点飘渺虚幻。

我不接任何电话。生怕一开口,会惊醒了在一个个墓碑下安睡的年轻战士。

风带着树和青草的清凉,抚摩着我的脸颊,上面有未干的泪痕,提笔匆匆写下了这些诗句,急促,跳跃,无法顾及是否押上韵——

   从没见过
       那么多的墓碑在一起
       密密麻麻
       遍布山冈
       一个挨着一个
       一个跟着一个
       亲密沉默而肃然
       每一块石碑上
       刻着一个名字和军衔
       一个挨着一个
       一个跟着一个
       像肃立的军列
       等候集结号吹响在前方——

   少尉宋庆林
       到——
       中士周正坤
       到——
       一等兵林子云
       到——
       上等兵王少安
       到——
       ……

   每一个清晨
       声音穿越树梢雾霭
       直跃云霄
       那一刻
       满城的人肃立静听

1966年的那个夏天,第一次知道中国远征军这个词。

在那些墨迹斑斑的大字报上出现的这个词,蛮横地带着丑陋与邪恶,也暗藏一种遥远的神秘与威严。令我惊惶,也令我着迷。好一段时间里,我企图从大人们那里得到解答,却一无所获。幸而十二岁的我,开始迷恋小说,迷恋文字,于是,我以自己的智慧来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在远方征战的军人。

在远方征战的军人。

美丽而富有诗意的想象,坚定地摒弃了那些横加而来的丑陋和邪恶,变得庄严纯洁。然而,我仍然要到了很久很久以后,才清楚地了解它的真正含义,了解了它对我们的历史曾经意味着什么。

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不再年轻,历史真相的赫然展现,令我深深震撼。无边的悲哀,瞬间击溃了所有的冷静与成熟,看到了那个少年纯真美丽的迷恋,曾在如何沉重的惊惶和罪孽中彷徨而挣扎。我终于知道,在滇西大地上,还精心保存着一个为他们而建的墓园,国殇墓园。

八月炽热的阳光下,我风尘仆仆一路赶来,满怀激动,却又惴惴不安,像是在赶赴一个相约多年的约会。

多么吃惊,还有一个这般美丽宁静的墓园留下来。

所有的人都告诉我,它是唯一的。是在长长的岁月中,为了纪念这样一支军队,唯一能完整保留原貌的墓园。当我到来的时候,它仍然整洁、肃穆,一个个的、一列列的数千座墓碑,依照军队的严格序列,就像在战斗打响前夕严阵以待的军队,一旦号声响起,会马上跃起冲锋陷阵。

那场震惊世界的腾冲之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收复自己领土的反攻战。长达一百二十七天的"焦土之战",无法形容如何惨烈如何悲壮,只知道,在尺寸必争的步步胜利中,倒下了九千多将士的血肉之躯。

九千多的赤诚男儿呀!站起来,是一片直逼苍穹的森林耸立;倒下去,也是一片地动山摇的热血翻飞。

历史的真相,在这里以如此震撼的方式重新展示。令每一个到来的人不能不肃然起敬。

女儿靠在身边,紧紧抓着我的手。青春的脸庞在阳光下明媚动人,与当年的军人一样年轻。

我握住女儿的手,满心悲凉。屈指一数,已是六十二个光阴过去。六十二年的光阴,历经了两代人的青春和记忆。我们两代人的记忆中,还留下了多少可怕的空白和谬误呢?

山坡上的树都长高了。树下有风。风带着树的清凉落下来,温柔地抚摩着一个个的墓碑。墓碑很小,色泽班驳,布落着青苔的痕迹,上面的字迹有的模糊了,有的很清晰,"少尉排长龚楚良","中士班长陈泽民","上等兵李春山"……都是些很普通的百姓名字。这位少尉排长的名字里有个楚,他的家乡是不是在湖北那个古楚国之地呢?假如是的话,那他对屈原一定比别人更熟悉和更亲近了。一个个真实的名字,仍然鲜活生动,带着乡土的气息青春的激情,穿透长长岁月而来,就这般亲密地靠近了我。手轻轻触摸到碑面,粗糙而清凉的感觉,心一震,泪水终于夺眶而出。

我该怎样向他们解释呢?

为什么在那么长的日子里,我从来没有来看他们,也从来不会和别人说起他们,我甚至对他们一无所知。我们之间,其实仅仅相隔了十年,却被历史和政治的重重迷雾遮掩得铁桶一般,让我们将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责任在谁?过错在谁呢?

风带着我的喃喃自语,徘徊在一个个墓碑之间。我多么希望他们能听到,听到我的诉说,听到我祈求他们的原谅,原谅我们那么多年来多么不合情理的冷落和漠视,原谅我们的愚昧无知。

十二岁那个夏天的记忆仍然模糊不清,充满惶惑,只知道了与一个苏姓的英语老师有关。那些污浊恶毒的词句,将他和那个军队的名称连在了一起。我百般不解,母亲的同事里并没有一个苏姓的英语老师。到了父母终于愿意开口解答我的疑问时,已经是很多年过去了。带着迟疑和停滞一点一点说出来的事实,叫我震惊而悲哀不已。

才知道,那个苏姓的英语老师,曾是中国远征军的翻译官。仅仅是因为这样,一而再地遭受厄运,最后是在反右的时候死在了劳改场。

更没有想到,我曾经和他很亲近地接触过。我们住在同一个校园里,是一厅之隔的邻居。那种老房子,中间一个厅堂,他住左厢房,我们住右厢房,厅堂成了我们两家合用的场所。那个时候弟弟刚出生不久,我也只是两岁多一点,对那家人和那个男人毫无印象。在母亲的形容中,他个子瘦高,脸白斯文,性情温和,不像军人,更像教书先生。我想象他每天拿着讲义从左厢房走出来,见到在厅堂里玩闹的我和弟弟,也许会停下来笑了笑,问上一两句话。他也有孩子,也像我们一样的幼小。

我甚至去过他死的地方,离家乡还有很长的路程。那个地方穷山恶水,夏天的时候很炎热,冬天的时候又非常冷,干燥的冷。他也许很不习惯这般变幻多端的气候,瘦弱的身体终于抗不住,孤零零地死在了那个异乡之地。

母亲在回忆中有了点激动,这让她想起了年轻时候的一些往事。她说到中国远征军在南方各省征召人员,正是抗战最艰难残酷的时候,各地青年非常踊跃,大都是学生,故而被百姓称之为十万青年远征军。那位苏姓的英语老师,也应该是一个学生,或者是一位青年教师,一样毅然弃笔从戎上了战场,成为了那支英勇军队里的一员。不曾想到,这段被他视之为一生中最可骄傲的军旅生涯,却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他在临死前,也许不仅仅怀念他的妻儿,还会怀念起那些已经血洒疆场的战友。这种怀念,会令他在百般惆怅中深感孤独,甚至生出了后悔,后悔没能像战友一样,将自己留在了那个美丽宁静的墓园里。

而令我想不到的,他还曾是父亲的老师,与常常参加激进活动的父亲有过意见相左。当然,是在他从军队回来以后的事情了。因此,父亲的回忆明显带着隔阂,甚至还有一点难以掩饰的冷淡。我理解父亲的这种隔阂和冷淡。即使父亲对信仰及很多问题开始了认真思索,也仍然不能摆脱多年来政治搏弈的强烈对立和深刻歧见。但是,父亲的那点隔阂和冷淡还是深深刺伤了我,使我始终没有和父亲谈起少年时开始的迷恋。

风紧了,一阵林涛从山顶而落,越过一个个墓碑,有了点森然。不知是不是要来雨呢?听说,这里背靠着有名的高黎贡山,夏季里的气候是瞬间多变。当年的战役也是从夏季开始。到了今天,人们还在说,每当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之际,高黎贡山的苍茫云天之上,会突然出现千军万马呐喊嘶杀的声音,令人惊心动魄。我从一开始相信这样的传说,每每听到,都为之动容。这块土地承负的那段历史,沉重惨烈而悲壮,令这里的人们从不会忘记,也不敢忘记。是这里的人们,使这座美丽宁静的墓园,得以穿越了长长岁月里的种种误解委屈伤害而存留下来,等来了今天,等来了像我一样满怀崇仰从远方赶赴而来的人,许许多多的人。

风从身上抚过,留下一阵低咽般的林涛。突然很想放声大哭,毫无顾忌地大哭,让哭声穿越树林,穿越云层,带上多年来所有的愧疚和悔恨、委屈和愤懑。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为自己民族的热血男儿流泪太少了,才令我们的历史变得如此的干涸、苍白和冷漠。

快离开的时候,才发现右边一墙之隔外,是另一座高高耸立的纪念碑。

那是我从小熟悉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乎在所有的城市里,都有这样一座纪念碑,为了纪念1949年的胜利而建立。我们那个小城也不例外。每年的清明节,我们会抬着花圈去扫墓。少先队也往往在这里举行入队仪式,松涛伴着朗朗童声,是我第一次获得崇高庄严感的地方。一年的夏令营,在那里举行了一次摸营游戏,忘了我是在红军一方还是白军一方,只记得黑森森的树林里,无意中撞到草丛里的碑石,惊恐地大叫起来,便糊里糊涂当成了俘虏。那点堪称耻辱的经历,令我深刻领悟了敌我对垒的严峻与残酷。

然而,他们在这里竟然亲密而靠,像兄弟一样。

躺在那座纪念碑下的烈士,是否就知道,仅仅是五年前,曾有数千热血军人为了从侵略者手中夺回这个美丽的城市,也将他们的鲜血洒在了这里。也许,他们还来不及想明白就躺下来了。但他们是庆幸的,能在这块土地上和这些英雄相依为伴。小城的人,毫无顾忌地将他们安排在了一起。也许在小城人的心中,他们就是血脉相通的兄弟。于是,那些清风明月林涛起伏的朝朝暮暮,他们在默默注视中相互问候与致意,世间的恩怨纠缠轻重荣辱终于远离而去。

要走了。最后在碑前敬了一个军礼。我不是军人,但我仍然想像一个军人那样向他们致敬。其实从少年开始,我就将他们看成是真正的军人。

在远方征战的军人。

我知道,我还要来看他们的。带上鲜花,带上酒,还想带上父亲。我多么希望在这里,能让父亲放弃那些多年铸成的隔阂与冷淡。

                                                                    写于2009年初春


林子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54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