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知青插队的日子【四】 作者:海歌


 

回忆知青插队的日子【四】 

难忘的故事

这就是我在农村最后一年的故事,一个辛酸的故事,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在农村、有许多艰苦的事情也有开心的故事。给大家讲一个捉鱼的事情吧!

有个叫C喜之的青年买了个手电筒,晚上非和我们到河里去捉捻鱼,我们在黑黝黝的夜晚来到村头小河的桥下,挽起裤腿,就跳进河里,在浅水里找着。果然,有鱼,但我们的技术太差,忙活了一晚上只捉了一条半斤左右的小鱼。喜之不小心,摔到河里,全身衣服都湿透了。不过,总算没有白来。大家也很高兴,回来熬了一锅汤,每人喝了一碗。心里畅快极了,总算在艰苦的环境下吃到了鲜鱼。也是一件乐事!

我的三弟下乡去了掖县,他们哪里也很苦,知青们很难吃到肉,由于他们下乡时只有16岁,都是些孩子,比较调皮。在一天晚上,他们带着铁锨,到村外打伏击,打死了一只狗,拖回来炖了一锅,好美的一顿饭啊!

谁知、这只狗是队长家的,队长发现是知青给吃了,很生气,把最累的农活交给这些孩子。他们可真吃了苦头。后来。在知青就工时说我弟弟没有改造好思想,就不让他回城,害的他在农村比别人多受了一年教育。直到现在,谈起杀狗,我三弟还是眉色飞舞,不接受教训呢!

说到吃鱼,到很有许多回忆的趣事。我们下乡在潍坊,离海边较远,当时很少有海鱼。只有干鱼。有一次,大约是6月份以后,割完麦子。我从青岛回来带了10斤面包鱼,{便宜}回来后分给了几个好朋友老乡,谁知、老乡对我说:这种鱼怎么煮熟了咬不去一看,原来面包鱼要剥去皮再进行炸或者煮。农民们连皮一起做了,我连忙教会了他们。农民们说:海里的鱼真怪,还带着厚厚的皮呢!岂不知这种鱼只是5分钱一斤啊!

在那艰苦是年代,我们每天从事的是烦琐的农活,休息时躺在地头和农民一起聊天,讲故事,一天又一天,我们彻底变成了农民,记得回到青岛探家时、一口潍县腔,土话连篇,若得弟兄们大笑。记得有一次有位农民出了个谜语:大家能猜到吗?

草王造了反,
    将军去出征。
    倒了钩链枪,
    砸了瓦罐城。

这首诗歌写的是在火热的夏天,地里的草长的太高,我们农民去锄草,在休息的时候,插在地上的锄头倒了,打碎了送水的瓦罐。当老农民讲完后,我感到有趣,便记了下来,今天、写给大家看看。

难忘的故事是一个接一个。记得那个年代,我们的生活特别困难,尤其是70年,我们那里发了水灾,粮食减产,队里没有特殊的照顾我们知青,天天地瓜面把我们组里的同学都逼回青岛吃家长了。我由于兄弟姐妹太多,生活艰难。就在这里坚持。用地瓜面窝窝蘸咸盐吃饭那是常事。割麦子时我的最好的就菜是一碗蟹酱。想起来,心寒啊!

进入了1971年,我们组里已经有4个女知青结婚了,其中有3个跟了当地的农民。我们组里的小潘已经提升到杏埠公社当干部了,小隋去了供销社当营业员,我和小张在红卫中学当老师,剩下的几位知青同学因为生活艰苦,都返回城里,有的同学干脆在青岛找了个临时工,不回去了。

那时侯、我们的遭遇还是很艰苦的。没有白面,没有蔬菜。每月4元钱补贴。但我们的心情还是乐观的,每天唱歌,弹琴。其中有几个农民青年和我关系最好、他们的名字是:陈喜之、陈明海、陈乃田、和已经逝去的{陈天祥}。他们在我插队期间给我的照顾和帮助使我终生难忘!下面我将讲述他们的故事!
 
C明海是个富农子女,大家都不敢靠近他,他很孤独,经常到我们组里来做客!我有一首诗歌就是写的他。

可怜的孩子——陈明海

病重的逃荒者走投无路,
    把孩子送给无子的陈洪柱,
    他渴望孩子今后享福。

转眼间孩子已经长大,
    风雨中走上坎坷路,
    但他的心理无限苦。

因为养父是富农,
    黑五类的帽子象座山,
    他落入阶级斗争的大熔炉。

批判会上他是靶子,
    义务劳动要受监督,
    没有恋爱、温情和幸福。

晚上,知青们唱起歌,
    他悄悄地来到我们屋。
    让激情的歌声把他的凄楚驱逐!

              写于1971年6月2日


海歌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43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