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会死”──重读巴金的《秋夜》 作者:震亚


 

“永不会死”──重读巴金的《秋夜》

据说,如今的初一课本里,已经没有鲁迅先生的文章了。可是,对于中年以上的人来说,他的意义却是非凡的,曾伴随并引导大家成长、成熟,乃至深刻。

又是一年秋风劲。在鲁迅诞辰132周年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我不由地又翻看起他的散文诗集《野草》,并重读巴金的散文《秋夜》: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

……那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早在1936年10月,在鲁迅先生逝世后仅几天,巴金就写了《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悼鲁迅先生》两篇文章以寄托哀思。

20年后的1956年,巴金又连写了三篇追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其中就包括《秋夜》——特意与《野草》的首篇同名——可见他对鲁迅先生的感情之深。同时,文章构思新奇,取梦境形式似也受《野草》末篇《一觉》的启发。至于结构,更是严谨。先写墨黑的雨夜,渲染气氛;再由入梦,到梦中,到梦醒,线索分明;而梦中,从写形貌到写动态,从写外表到写内心,从过去写到现在,层次亦十分清楚。

心理学证明,人在感官倦怠、感情积郁之时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幻象。《秋夜》便是作者雨夜中“寂然凝虑”的结晶。

虽是幻象,却不朦胧:“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仍旧是踱步,“右手两指夹着一支香烟”,“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躺在他那把藤椅上休息”;仍旧能听到“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与“激动地、带感情地”肺腑之言:甚至还能感受到“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股的热气”。

这一切都是何等的真切。唯其真切,作者的追念之情才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唯其真切,才使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仿佛与作者一起亲睹鲁迅先生的仪容丰采,亲聆鲁迅先生的谆谆教诲──须知,他离我们远去已达77年了。

但鲁迅先生是永在的──这是文章的主旨,也是我读后的感受。

这感受,不仅在于前面提到的作者对于幻象真切的描绘,更源于文中作者对鲁迅先生道德文章的高度概括。因是梦境,作者的思绪可以自由驰骋。可以“透过黑色长袍”看见先生那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心;从过去,先生给青年以鼓舞,一直写到今天先生仍是青年的挚友:“我决不离开你们!”文中引了鲁迅先生的八段话,不是原话,却是先生思想的准确映现。

先生说:“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这话,不仅在当时,在50年代,就是在今天,也仍有其夺目的光辉。


震亚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67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