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谈老话题(之一):“文革”      

 文/林子

  “文革”可谓二十多年来知识界的老话题,然而我仍然固执地认
为,尽管距文革结束已经二十多年了,但作为真正学理性的、有价
值的文革研究,至今还没有出现。即使九十年代出现过那么多林林
总总的文革言说,但终是有那么一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色
彩(意味)。

  所以,九十年代以来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知
识界的人在意图对文革进行各种各样的反省和研究(例如《随笔》杂
志几乎每一期必有此类的文章),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上对文革回忆
的日渐冷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压根不识文革。即使有时社会会突兀
冒出一些与文革有关的活动,却都与知识界的意图南辕北辙,令人气
结——类似那种以“青春无悔”的口号来纪念知青运动的活动。

  ……之所以造成如此尴尬的局面,在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文革研
究尚是禁区,任何资料都没有开放,不准出版……所以在国外反而还
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美国就收集了文革所有的小报,其国务院花钱搞
的红卫兵研究已出到30多卷,准备出到100卷。有的学者为此深深耻
辱,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学术研究,来进行文革问题的研究……

  因而,即使是在尴尬的夹缝中,九十年代以来的“文革”话题始
终没有中断,尚表现与八十年代很不同的特点:

  ⑴.更注重个人经验,更强调个人反省。——不再象八十年代那
般简单地将文革灾难归于“极左”路线、归于“四人帮”或别的什么
人……而具体到:文革中我干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干?我有没有罪?
巴金说真话的《随想录》之发表是一个开端。

  ⑵.在深刻追溯文革爆发的原因的基础上,对文革前的一系列政
治运动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反省。由此触动了文革前的一连串捂得太
久的疤痕:反右、反胡风运动,甚而三反运动、肃反运动、延安整风
运动……这种反省波及之广、之深,无疑促进了知识界的人对四九年
以后历史的整体审视,也是九十年代以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
义的一个艰难过程。

  ⑶.“民间话语空间”的活跃,也导致对文革真实面目的认识有
了很大的帮助。九十年代通过一些民间性杂志、报刊,披露了文革的
许多史料。甚至有的不能出版的文革记录,也以“地下文化”的形式
在知识界人中间流传。——这种情况,导致一般中国人无法从公开舆
论上了解文革,而知识界的人则能依靠这种途径了解了更多的真情。——
北大黑马余杰,尚有摩罗等年轻人,能在作品中对文革有较深刻的剖
析,应与这点有关。(这是一种特殊性)。

  ⑷.反对评介文革价值的论断也很流行。对文革历史的反省,也
即是对文革历史作出一定的价值判断:光明或黑暗?前进或倒退?真
善美或假恶丑?……“后现代主义”者则反感和拒绝作出这种价值判
断。九十年代初在上海的一次聚会上,一位学者提到文革与奥斯维辛
集中营、法西斯等,一位“后学”年轻人轻蔑地拒绝这位学者对以上
事件的价值判断,说文革事件与历史上任何事件一样,都是文本、符
码,供后人从任一角度解读、结构、阐释,不能把善与恶、光明与黑
暗等价值加在它们上面。……另这位学者惊愕得几乎无话可说。

  文革对于中国人来讲,只是一种无意义的历史符号了吗?经历过
那种残忍与黑暗的人,绝说不出如此轻松而超脱的话来……

  余杰曾提到北大学生看《辛特勒名单》和《活着》的不同反应,
认为是编导的失败,但我个人认为是年轻人对文革的无知。

  二战结束后,西方从未停止过对二战的反省……好莱坞的电影竟
然已能使中国的年轻人熟知这一段历史,使中国年轻人对德国法西斯
暴行的谴责有同样的认同。所以《辛特勒名单》一片能引起强烈的共
鸣。然而,中国的年轻人又了解多少中国的文革呢?他们不会了解那
个年代里普通人的那种小心翼翼、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带着“黑
色幽默”的生存状态……这些年轻人竟然会发出无知的讪笑,这真是
悲哀之至!

  我父母居住的城市里,有那么一条临江的老街。文革的武斗中,
其为一派的解放区,在经一个月的激烈巷战后又遭特大洪水袭击,令
退入地道的人(其中有不少和平居民)惨遭灭顶,当时称之为“水火
之灾”……如今旧街还在,但人事全非,还会有多少人记得那三十年
前的“水火之灾”呢?走在上面,我常常感到一种“历史的幽暗”的
可怕……活下来的后人通常不愿意再回视些幽暗之处……,但是,这
种忘却,会不会又让我们重新再回到那种黑暗之中呢?……什么时候,
我们中国人也能象德国人那样,对民族本身的黑暗历史作出如此深刻
的反省:奥斯维辛以后,人类生存的意义就是—不再让奥斯维辛的悲
剧重演!

  

此文不代表本站观点,只作网友交流之用。转贴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