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信箱

鹭 岛 访 舒 婷

 

□刘晓航

  
   
      


七十年代末,厦门青年女诗人舒婷以一组灿如星光的抒情诗《致橡树》、《一代人的呼声》给沉寂的长期被权力政治桎梏的中国诗坛吹进了鲜爽的春风。她这些具有朦胧色彩和审美情趣的诗行以一代人的心灵历程,抒发了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所拥有的理想追求、真诚和尊严,它们抛弃了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禁锢,以鲜活的生命体验和自我情感的喧泄,恢复了诗的人性和文学性。舒婷的朦胧诗影响了一代文学青年。

今年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30周年,我主编了一本反映中国知青人生写真专集《沧桑人生》(湖北人民出版社将于今年十月出版),向全国各地的老知青征稿, 我当然想到曾是知青的舒婷。四月的一天,我将电话打到舒婷家,接电话的是她的丈夫陈仲义先生,他告诉我舒婷正在住院治疗青光眼,现在不能动笔,约稿的事只能往后推了。六月底,我收到厦门知青作家谢春池转寄来的舒婷写的一篇文章《房东和房西的故事》。

30年前,舒婷作为厦门一中67届初中毕业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贫困的闽西山乡上杭县太拨公社插队,在那里待了4年,和那儿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她这篇文章的题记是“回想起来,我的房东都是村里最可爱的人”,在这个富于情感的题头下面,她以极自然平淡的语言叙述房东和房西(即女房东)最日常的言谈、行为和举止,以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透露出山民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在木呐朴实的山民中间把握着某种人生的要义,在芸芸众生的忙碌中触摸到人性清澈的感情。 今年七月底,我去厦门开会,抵厦门的第二天,谢春池便陪我去鼓浪屿拜访舒婷,30年前春池和舒婷同在上杭县插队。舒婷住在这个美丽的“海上花园”的一条幽静的深巷里,是一座旧式的花园洋房,临窗可眺海,是陈仲义祖辈──一位南洋华侨的私宅。我们坐在她的书房里谈诗,知青文学和文坛上的众生相。穿一套黑色连衣裙的舒婷忙着削梨给我们吃,这是鼓浪屿上产的梨,滋味极甘甜。她的丈夫陈仲义也是厦门市的老三届,曾在闽西的永定县插队多年,现在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现代诗学研究上著述颇丰,出版了《诗的哗变》等4部专著。他现在是厦门市职工大学的副教授。仲义告诉我,近几年舒婷由于眼疾,诗写得较前少了,但一直没有停笔,主要是写一些散文和随笔,去年媒体传出舒婷已经“封笔”了,纯系谬传。舒婷笑着说,有些记者总想挖空心思来制造轰动效应,令人哭笑不得。她说江苏人民出版社刚出版了她三卷本的专集即,诗歌集、散文集、随笔集。今年五月由“白洋淀派”诗人林莽、郭小林、郝海彦主编的《中国知青诗抄》就收进了她的五首诗:“一代人的呼声”、“致橡树”、“祖国啊,亲爱的祖国”、“这也是一切”,“也许──答一位读者的寂寞”、“土地情诗”。舒婷很欣赏这本诗集扉页的题记──“你将在这部首次问世的诗集中,聆听到来自荒原、幽谷、水乡、胶林、沙漠最生命的颤音;你将直面一片青春的碑林,一种灵魂的极地,一枚聚蕴着太多风云、雪电,太多苦涩、孤独、悲怆、旷怀,太多失落、彷徨、稚拙、求索的精神化石。”

舒婷,仲义夫妇在闽西山乡插队多年,对那块红土地充满了眷念。最近她为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写了篇专稿《干菜岁月》,闽西山区太穷,农民们很难吃上蔬菜,大半年靠干菜下饭。他们准备近期带着即将上高中的儿子,重返400 多公里外的那个偏僻依旧的贫穷的山乡,让他体验一下父母曾经苦涩的青春岁月。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